编者按:《CDT报告汇》栏目收录和中国言论自由及其他人权问题相关的报告资讯。这些报告的来源多种多样,包括机构调查、学术研究、媒体报道和网民汇集等等。也欢迎读者向我们推荐值得关注的报告。
CDT 档案卡
标题:【CDT报告汇】香港记协:业界评港新闻自由指数创新低,92%认为23条立法损害极大(外二篇)
作者:中国数字时代
发表日期:2024.8.23
主题归类:新闻自由
主题归类:中国经济
CDS收藏:时间馆
版权说明:该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国数字时代仅对原作进行存档,以对抗中国的网络审查。详细版权说明。
中国数字时代本周推荐媒体:
华语自由创作社区大声(大聲- Dasheng):“我们致力于构建自由、有尊严的华语精神生活。由资深新闻工作者和专业人士组成的团队,凝集数百个跨越地域的创作者,通过新闻策展、采访编辑和深度访谈,以及一站式无审查的图书、影视和资讯共享社群,维护体面与美的华语文化圈层。要联结,也要大声。”
一、香港新闻自由持续恶化,创11年来新低
自2013年以来,香港记者协会(记协)每年都会发布一份香港新闻自由调查报告。8月20日,最新的2023年度报告出炉,调查显示香港新闻从业人员对新闻自由的评分创下新低,只有25分,较去年下降0.7分。
报告封面
而公众评分则上升了0.8分至42.2分,但仍然处于2019年以来的低位。记协表示,尽管公众评分有所回升,但公众对新闻立场的多元化取态仍存在悲观看法,只有13%的人认为香港新闻自由状况有所改善,较去年减少6个百分点,53%的人认为新闻自由在过去一年中有所倒退,新闻从业人员持有此看法的则高达92%。
调查显示,92%的新闻从业者认为23条立法(《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二十三条,即《国家安全(立法条文)条例草案》)对新闻自由造成重大损害。相比之下,只有39%的公众认为23条立法对新闻自由有重大损害。与2020年港区国安法立法时相比,公众对此次立法讨论的关注度较低。记协认为,这可能是因为他们认为新闻自由已在国安法实施时受到限制。
而新闻业者评分下降的主要原因包括批评特区政府愈趋顾忌(-0.4分)、法例未确保可获取所需资讯(-0.3分)及监察功效评分下降(-0.2分)。据悉,此次调查中有251位新闻工作者进行了回应,回应比率约25.6%。
记协统计,在过去11年中,新闻从业员和公众的新闻自由评分均明显下跌。新闻从业员评分从42分下降至25分,而公众评分则从49.4分下降至42.2分,均未达到50分的中位线。
报告还发现新闻工作者认为一些事件对新闻自由造成了重大影响,如黎智英违反国安法案件的审理、外国记者入境被拒、以及《南华早报》记者失踪等事件。
据悉,本次报告由香港记协委托香港民意研究所 (PORI) 进行调查。该所在2024年3月至5月期间,以随机电话访问的形式向1,007名公众和251名新闻业者进行了调查。
二、华日:中国补助制造业堪称新一轮贸易战
中国数字时代曾多次报道过中国经济的问题。政府汲取了大量财富用于基建和产业政策但却忽视社会福利,最终导致中国人均收入和福利占GDP比例偏低(根据不同机构的统计口径,大约在40%至60%,美国约为80%左右),以及政府自己债台高筑。
然而,这其中还有一个问题,产业政策导致部分产业产能过剩。8月22日,华尔街日报就发文指出中国补贴带来的产能过剩影响外溢到其他国家,造成全球市场受到中国冲击,堪称“中国发动了新贸易战”。
文章封面
文中作者探讨了中国政府在面对国内经济增长放缓时,如何通过大力发展制造业和扩大出口来应对这一挑战,然而这种策略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后果并造成了贸易冲突。
文章以相关案例开头,指出美国初创公司CubicPV曾在2022年计划在德克萨斯州建造一座硅晶片工厂,但由于中国硅片产量激增导致全球价格暴跌,该项目被迫搁置,造成了失业和投资损失。同样地,智利的钢铁制造商CAP由于无法与廉价的中国金属竞争,不得不关闭一家大型钢厂,导致数千工人失业。这些例子反映了中国的经济政策可能在全球范围内引发新一轮贸易战。
华尔街日报表示,为了振兴国内经济,习近平政府决定加大对制造业的投资,特别是那些具有出口潜力的行业。这一策略背后的逻辑是,通过支持制造业,中国不仅可以维持经济增长,还能增强工业韧性,即使在面对外部制裁时也能保持经济稳定。文章提到,中国的工业生产从2021年底的房地产危机中反弹,制造业贷款增加,政府补贴也显著增长。通过这样的政策支持,中国制造业不仅维持了国内生产,还在全球市场上攻城略地。
然而,这一策略并非没有风险。文章指出,习近平的“先立新,后破旧”战略虽然在短期内促进了工业生产,但也可能导致长期的产能过剩问题。而中国的政策顾问和经济专家也对此表示担忧,认为这种过度投资最终会威胁到中国产业本身,使得补贴过后这些行业无利可图。
另一方面,这一政策也导致了全球其他国家开始采取贸易保护措施,比如提高关税和发起反倾销调查,以应对中国廉价产品的冲击。欧盟、美国、印度等国就纷纷对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太阳能电池板、化学品等产品采取了贸易保护措施,这进一步加剧了全球贸易紧张局势。
此外,文章还进一步分析了习近平政府选择这一策略的背景。面对国内房地产市场的崩溃和经济增长的放缓,中国领导层曾面临一个关键的选择:是继续依赖传统的制造业和建筑业,还是转向更多的国内消费。然而,习近平最终决定继续推进制造业的发展,以保障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核心地位,并避免在中美紧张关系加剧时受到制约。作者表示,这种选择背后还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即习近平反对美国式的消费模式,认为这种模式是在浪费资源。
最后作者总结道,中国当前的政策虽然在短期内稳住了国内经济,但从长远来看,世界无法容纳如此大规模的中国制造业扩张,因此一定会引起他国的强烈反弹,最终酿成更严重的贸易冲突。
三、荣鼎报告:低收入、低福利,分配不均和高负债严重阻碍中国家庭消费
中国数字时代曾做过多篇报道,指出中国经济放缓的主要原因在于消费不足,其中特别是居民家庭消费。近日,知名咨询公司荣鼎发布一份报告,特别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报告封面
报告一开始就指出,中国经济的投资拉动型增长已达到顶峰,因为金融系统再也无法像过去那样快速扩张信贷。因此,随着这一传统增长模式逐渐失效,家庭消费的增长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然而,当前的家庭消费增长面临多重挑战,需要一系列深刻的经济和财政改革来扭转局面。
荣鼎分析称,近几年中国的家庭消费增长显著放缓,并且质疑了官方数据,称真实情况还要更加严重。2022年,家庭支出下降,而2023年和2024年初的复苏也仅仅是温和的。消费者信心处于低谷,储蓄率高企,家庭借贷受到房地产市场低迷的压力。
例如,2022年,由于严格的疫情封锁措施和经济不确定性,许多家庭选择减少支出并增加储蓄。阿里巴巴的在线销售数据显示,2023年产品的平均价格下降了12%,这表明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折扣商品。此外,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显示,2019年约三分之一的家庭没有足够的收入来支付日常开支,情况在过去四年可能进一步恶化。
报告中列出了四项制约中国家庭消费增长的因素:低收入、低福利,分配不均和高负债。其中,荣鼎认为收入低是主要原因。他们统计,即使算上广义的社会转移(其实涵盖了许多政府消费),中国家庭收入也仅占 GDP 的 61%,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荣鼎还指出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家庭收入差距大,贫富悬殊,甚至福利系统也偏向富人,比如城市富裕阶层反而享受到了更多的诸如医疗等社会福利。此外,他们还表示,中国缺乏社会安全网,居民预防性储蓄和巨额家庭债务也是造成经济家庭消费不足的原因。
荣鼎分析,中国家庭消费增长的前景存在很大不确定性,但大多数分析认为,在没有重大改革的情况下,家庭消费增长率可能会维持在每年3%至4%之间。这种增速将仅对GDP增长贡献约1.2至1.6个百分点,远低于2010年代的水平。
因此,报告认为要改变中国家庭消费疲软的现状,必须进行深刻的经济和财政改革,包括收入再分配、税收调整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北京当局需要将资源从政府和富人手中转移到低收入家庭,以促进更平衡的经济增长和更高的家庭消费水平。
具体来讲,荣鼎提出了以下几个具体的政策建议和案例:
收入再分配:通过向低收入家庭提供更多财政转移支付,可以直接增加这些家庭的可支配收入。例如,在韩国和巴西,政府通过实施更加渐进的收入分配政策,成功提高了低收入家庭的消费支出。
税收调整:目前,中国的税收制度主要面向生产者而非消费者。调整税收政策,尤其是提高对富裕家庭的资本所得税和实施房地产税,将有助于增加财政收入,并为社会转移支付提供资金。以巴西为例,该国通过增加税收来支持社会支出,提高了贫困家庭的消费能力。
社会保障改革:加强社会安全网,尤其是在医疗和养老保险方面,可以降低家庭的预防性储蓄需求,促进消费。例如,挪威通过强大的社会保障体系,成功地降低了家庭的预防性储蓄率,促进了国内消费。
户籍和土地改革:放宽户籍限制和进行土地改革,允许农村居民更自由地参与城市经济活动,有助于释放大量的消费潜力。中国政府已在一些较小的城市试行户籍改革,允许更多的农村人口享受城市社会服务,这将有助于增加他们的消费能力。
最后,荣鼎表示,尽管这些改革面临重重挑战,但如果能够顺利实施,中国经济有望实现更加可持续的增长模式。政府政策的转向将是关键因素,而家庭收入增长和消费模式的改变将是中国经济未来十年内能否实现良性发展的重要标志。
https://chinadigitaltimes.net/chinese/710865.htmlSun, 25 Aug 2024 04:26:43 +0000
-- MobotIf you have any comments about this article, you can simply leave them by replying to this post. However, if you have any comments about this bot, please leave your message in the cn.fan 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