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jet : [NYT] 拜登批准机密核武战略,重点关注中国威胁
De : mobot (at) *nospam* fakemail.com (Mobot)
Groupes : talk.politics.china alt.chinese.textDate : 21. Aug 2024, 17:04:58
Autres entêtes
Organisation : A noiseless patient Spider
Message-ID : <va5379$3u20e$1@moses.eternal-september.org>
User-Agent : Mobot :-)
拜登批准机密核武战略,重点关注中国威胁
DAVID E. SANGER
2024年8月21日
拜登总统在其政治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在倡导核不扩散和减少核武器在美国国防中的作用。 Eric Lee/The New York Times
今年3月,拜登总统批准了一项高度机密的美国核战略计划,首次将美国的威慑战略重新定位,将重点放在中国迅速扩张的核武库上。
五角大楼认为,未来十年,中国的核武器储备将在规模和多样性方面与美国和俄罗斯匹敌,这一转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白宫从未宣布拜登已经批准了这项被称为“核部署指导”的修订战略。该战略还旨在让美国为应对中国、俄罗斯和朝鲜可能协同发起的核挑战做好准备。这份文件大约每四年更新一次,属于高度机密,没有电子版,只有少量纸质文件分发给少数国家安全官员和五角大楼指挥官。
但在最近的演讲中,两名高级政府官员被允许在拜登卸任前向国会提交一份更详细的非机密通知之前,以谨慎克制的寥寥数语来暗示这一变化。“总统最近发布了最新的核武器使用指导,以应对多个拥有核武器的对手,”曾在五角大楼任职的麻省理工学院核战略家维平·纳朗本月早些时候在返回学术界之前说。“尤其是,”他还说,该武器指南考虑到了中国核武库“规模和多样性的显著增加”。
今年6月,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负责军备控制和防扩散事务的高级主任普拉纳伊·瓦迪也提到了这份文件。该文件首次详细研究了美国是否准备好以核武器和非核武器相结合的方式,应对同时或先后爆发的核危机。
瓦迪说,新战略强调“同时威慑俄罗斯、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朝鲜的必要性”。
在过去,美国的对手通过协调核威胁来击败美国核武库的可能性似乎很渺茫。但俄中之间正在形成伙伴关系,以及朝鲜和伊朗为乌克兰战争向俄罗斯提供常规武器,这从根本上改变了华盛顿的想法。
俄中已经在举行联合军事演习。情报机构正在试图确定,俄罗斯是否为朝鲜和伊朗的导弹项目提供了援助。
这份新文件清楚地提醒人们,无论明年1月20日是谁宣誓就职,都将面对一个与三年前相比已经发生了变化、更加动荡的核形势。俄罗斯总统普京曾多次威胁对乌克兰使用核武器,包括在2022年10月的一场危机中,当时拜登和助手在查看了截获的俄罗斯高级指挥官之间的对话内容后,担心使用核武器的可能性会上升到50%,甚至更高。拜登与德国和英国的领导人一起,促使中国和印度发表公开声明,表示不允许在乌克兰使用核武器,危机得到了缓解,至少暂时得到了缓解。
“这是一个重要的时刻,”理查德·哈斯在接受采访时指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激进的俄罗斯;常规冲突中不会使用核武器的想法不再是一个不大会错的假设。”哈斯曾在几位共和党总统的任期内担任国务院和国家安全委员会高级官员,现在是外交关系委员会名誉主席。
第二大变化来自中国的核野心。中国的核扩张速度甚至超过了美国情报官员两年前的预期,这是因为习近平主席决心废除维持了几十年的 “最低威慑力”战略,以达到或超过华盛顿和莫斯科的核武库规模。中国的核设施目前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
尽管前总统特朗普自信地预测朝鲜领导人金正恩将在他们的第三次会面之后交出核武器,但事实恰恰相反。金正恩采取了更加坚定的立场,据官员们估计,他现在拥有60多件核武器,并拥有制造更多核武器的燃料。
这种扩张改变了朝鲜这一挑战的性质:当这个国家只拥有少量武器时,它可以被导弹防御系统吓住。但其扩大后的武器库正在迅速接近巴基斯坦和以色列的规模,而且从理论上讲,它的规模足以与莫斯科和北京协调威胁。
一名士兵站在载有中国东风-41洲际弹道导弹的车辆前。 Thomas Peter/Reuters
官员们表示,一个完全不同的核环境改变美国的战争计划和战略,只是时间问题。
“我们有责任看清世界的现状,而不是我们希望或者但愿看到的样子,”纳朗在离开五角大楼时说。“有朝一日,我们回首往事时会发现,冷战后的四分之一个世纪只是核间歇期。”他说,新的挑战是“我们的拥核对手之间确实有可能进行协作甚至勾结”。
到目前为止,在总统竞选中,美国核战略面临的新挑战还没有成为辩论的话题。拜登在其政治生涯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是核不扩散的倡导者,但他从未公开详细谈论过如何遏制中国和朝鲜军力扩张这一挑战。现任民主党候选人、副总统贺锦丽也没有谈过。
在7月的最后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就在他宣布不再寻求民主党连任提名的几天前,拜登承认,他已经采取了一种政策,即寻求干预更广泛的中俄伙伴关系。
“是,有这事,但我不准备公开谈论它的细节,”拜登说。他没有提及——也没有被问及——这种伙伴关系将如何改变美国的核战略。
自哈里·杜鲁门担任总统以来,美国的核战略主要关注克里姆林宫的核武库。拜登的新指导意见表明,这种情况正在迅速转变。
根据2020年提交给国会的一份非机密报告,在特朗普政府任期结束时发布的上一份核指导文件中提到了中国,但那是在人们意识到习近平野心之大之前。拜登的战略强化了这一重点,反映了五角大楼的估计,即中国的核力量到2030年将扩大到1000枚,到2035年将扩大到1500枚,大致相当于美国和俄罗斯目前部署的数量。官员们表示,事实上,北京现在似乎提前完成了这一计划,并已开始将核导弹装入三年前被商业卫星发现的那些新发射井。
关于北京的另一个担忧是:两国的那场关于提高核安全与保障的对话——例如,同意就即将进行的导弹试验相互警告,或建立热线或其他通信手段,以确保事件或事故不会升级为核冲突——进行没多久就被中方叫停。
去年秋末,就在拜登和习近平在加利福尼亚会面之前,两国之间进行了一次讨论,寻求修复关系。他们在一份联合声明中提到了这些会谈,但到那时,中国已经暗示对进一步的讨论不感兴趣,并在今年夏天早些时候表示,对话已经结束。他们说原因是美国对台军售,尽管这一军售早在核安全对话开始之前就已开始。
美国国务院负责军备控制、威慑和稳定事务的助理国务卿马洛里·斯图尔特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中国政府“在积极阻止我们就风险展开对话”。
她说,相反,北京“似乎在借鉴俄罗斯的做法,在我们解决双边关系中的紧张和挑战之前,他们将选择不继续我们的军备控制、降低风险和不扩散对话”。
她认为,“防止这些误判和误解的风险”符合中国的利益。
David E. Sanger报道拜登政府和国家安全。他在时报任职超过40年,著有数本关于美国国家安全挑战的书。点击查看更多关于他的信息。
翻译:纽约时报中文网
[0] 本月早些时候在返回学术界之前说:
https://www.defense.gov/News/Speeches/Speech/Article/3858311/nuclear-threats-and-the-role-of-allies-remarks-by-acting-assistant-secretary-of/#:~:text=The%20President%20recently%20issued%20updated,of%20the%20PRC's%20nuclear%20arsenal.
[1] 提到了这份文件:
https://www.nytimes.com/2024/06/07/us/politics/us-nuclear-russia-china.html[2] 在举行联合军事演习:
https://cn.nytimes.com/world/20240814/china-russia-military-patrols/[3] 是否为朝鲜和伊朗的导弹项目提供了援助:
https://cn.nytimes.com/asia-pacific/20240621/russia-korea-defense-asia/[4] 使用核武器的可能性:
https://www.nytimes.com/2024/03/09/us/politics/biden-nuclear-russia-ukraine.html[5] 在7月的最后一次新闻发布会上:
https://www.nytimes.com/2024/07/16/insider/biden-news-conference-reporter-sanger.html[6] 五角大楼的估计:
https://cn.nytimes.com/china/20240205/china-nuclear-missiles/[7] 拜登和习近平在加利福尼亚会面:
https://cn.nytimes.com/china/20231113/biden-xi-meeting/https://cn.nytimes.com/usa/20240821/biden-nuclear-china-russia/?utm_source=RSSWed, 21 Aug 2024 04:13:33 +0800
-- MobotIf you have any comments about this article, you can simply leave them by replying to this post. However, if you have any comments about this bot, please leave your message in the cn.fan 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