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jet : [NYT] 如果中国不再努力拯救世界,会发生什么?
De : mobot (at) *nospam* fakemail.com (Mobot)
Groupes : talk.politics.china alt.chinese.textDate : 24. Sep 2024, 16:41:48
Autres entêtes
Organisation : BWH Usenet Archive (https://usenet.blueworldhosting.com)
Message-ID : <vcumjs$1k0b$1@nnrp.usenet.blueworldhosting.com>
User-Agent : Mobot :-)
观点
如果中国不再努力拯救世界,会发生什么?
DAVID WALLACE-WELLS
2024年9月20日
Sam Whitney/The New York Times
在气候世界里,一件曾经被认为几乎无法想象的事可能正在发生。初步数据显示,尽管全球碳排放仍在上升,中国的排放可能已经达峰——长期以来的气候大反派,如今先于全球一步,扭转了排放趋势。
像这样的预测并不完全可靠,但全球绿色转型故事已经被中国彻底改写。这个故事的大致情节你可能已经了解了:凭借数十年来太阳能、风能和电池技术成本以令人咋舌的速度下降,以及新一轮的气候倡议和大幅增加的政策支持,各类绿色能源技术正在沿着一条惊人的指数曲线上升,每一年的进展都让那些守旧的产业分析人士的谨慎预测沦为笑柄。
这一点时常被作为一项全球成功来赞颂,但近年的进步主要来自一个国家。把中国排除在世界之外,那让人瞠目结舌的上升曲线就平缓了许多——绿色能源仍然走在正确的方向上,只是速度要慢很多。
以太阳能为例,作为当前全球绿色转型的主导力量,太阳能给了世界一个自我安慰的故事。2023年,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太阳能装机容量达425吉瓦;除中国之外的世界只有162吉瓦。中国占了263吉瓦;美国只有33吉瓦。就在2019年的时候,中国的装机容量还是全球总量的四分之一左右;去年,它的装机容量已经比除它之外的全世界总量多出62%。同样经过这五年,中国的新增装机已经增长了八倍以上;如果不算中国,全世界增幅还不到一倍。一旦排除中国,数字就显得没那么值得赞叹了:从2019年到2023年,每年的新增装机容量依次为90、93、100、133和162吉瓦。中国之外的世界并非没有进步——从2021年到2023年,新增容量增加了62%。但中国的增长是317%。
不只是太阳能。据最近的一项估算,今年全球建造的大型太阳能和风能发电场有近三分之二在中国,其绿色能源部署规模是世界其它地方的八倍以上。七国集团——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和英国——加起来,2023年的新增装机容量勉强达到中国的四分之一。2023年中国新增风电容量74吉瓦;世界其它地方总和为43吉瓦,美国只有6吉瓦。2023年,中国售出电动汽车810万辆,世界其它地方是560万辆,其中美国140万辆。
当然,其它地方也有令人鼓舞的故事。(例如2024年前六个月,欧洲的风能和太阳能发电量超过了化石燃料,南非的屋顶太阳能在一年多里增加了349%。)然而从世界其它地方的脱碳进展来看,转型背后也有中国的推动。2022年,中国生产了全球约90%的太阳能硅片和电池——根据一些测算,这个产量是世界其它地方计划安装的总量的两倍以上。去年,全世界超过60%的风力涡轮机是中国生产的,售出的电动汽车60%来自中国。2004年,美国在全球太阳能生产中的份额是13%,到了2023年已经不zu61%。中国的份额现在是80%,曾经只有1%。
也就在五年前,西方的气候外交官还经常发牢骚,说即使富有的国家实现奇迹般的脱碳,只要中国的习近平主席不配合,那也是白搭,毕竟这一个国家就产生了将近三分之一的排放。直到今天还有一些号称有气候意识的人在哀叹,全球变暖是一个只能由各国去解决的全球问题,这是在假定,地方成本和全球收益之间的不匹配会让那些不良的、不积极的行为者失去解决问题的动力,有的还说,既然存在这样的情况,我们也应该放慢脚步。
事实上,竞争的逻辑如今正好反过来。从某些方面看,一些与我们接近的国家以及欧洲的那些理所当然的盟友在转型的进度上都领先美国不少。我们的主要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对手在脱碳的路上不但没有懈怠,还把全世界都甩在了身后。这不等于说中国已经帮我们解决了世界的气候问题——甚至自己的问题也没解决,毕竟到它目前的碳排放水平仍然很高——只是如布雷特·克里斯托夫斯在《金融时报》上的文章所说,“能源转型并非单一的进程,而是一系列的地区转型,有着各不相同的形式、步调和广度。”“当我们在谈论‘全球’的时候,是存在一种混淆的,”亚当·图兹写道,“因为事实上,在整个能源转型动态里,有一个国家是占据绝对优势的,那就是中国。”
十年前,美国及其盟友将大量的知识和外交精力花在了一个战略问题上,即如何鼓励中国加入到我们的脱碳竞赛中,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这个国家都是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然而,今天的美国政策制定者正在提高绿色技术关税以保护美国的清洁能源行业——这表明,从价格角度来看,我们已经输掉了这场竞赛,此外,从部署速度来看,我们同样也处于落后。中国在绿色科技领域的大规模投资既是对房地产泡沫后萎靡不振的经济的战略刺激,也是在举一国之力押注21世纪清洁能源对繁荣与权力的重要性。类似的逻辑也指导着其他地方的绿色投资,包括美国——《通货膨胀削减法案》被称为“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的清洁能源技术投资”。但如果这是一场比赛,中国遥遥领先。
当然,如果用排放量来衡量,结果会有些不同。如今,中国的碳排放量是美国的将近三倍,而美国是世界上第二大气候污染国,在当今对地球未来气候造成的损害方面,中国更是比世界上其他国家都要大。但在某种程度上,这让中国的绿色繁荣更加令人印象深刻:作为世界历史上最耗碳的经济体,在经济增长放缓、尚未跻身全球“高收入”行列的时期,中国正将其未来的巨大赌注押在新兴的能源技术上,并且远远超过了它在转型速度上对全球做出的承诺。例如,今年中国提前整整六年实现了2030年可再生能源总量的目标。在美国,我们似乎更关注人工智能。
你可以用几种方式来衡量这种惊人的影响。可以说,电力是全球转型的货币,根据Ember的数据,去年全球电力需求的净增长总量为627太瓦时;仅仅中国就增加了606太瓦时。(1太瓦等于1万亿瓦。)
或者可以看看国际能源机构所谓的“避免排放”——这是衡量新可再生能源影响的一种方法。中国新增的太阳能每年减少的排放量为6.19亿吨,是美国的六倍。
当然,这些进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传统能源结构的污染程度,因为取代煤炭比取代天然气能减少更多的排放。尽管如此,这种反差还是令人瞠目。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数据,中国新建的风电容量“避免”了4.87兆吨的排放,而世界其他地方的风力发电只减少了3.43兆吨的排放。在中国,电动汽车减少了2200万吨的排放量,超过了美国(1500万吨)、欧盟(1400万吨)和英国(300万吨),是世界其他地区新电动汽车减排(700万吨)的三倍。核电方面的差距相对较小,但即使在这方面,中国避免的排放量(7400万吨)也比韩国(2000万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1500万吨)、欧盟(900万吨)和世界其它地区(4400万吨)要多。
只需看看他们正在建造的规模。中国用于太阳能发电的土地面积是美国的两倍多。这一切意味着什么?在任何有关绿色转型的报道或分析中,将中国置于无可争议的中心位置意味着什么?
这是一个重大的问题,也许与地缘政治一样大,与全球未来可能性一样广阔。但至少在短期内,我认为有两个基本点值得注意。
首先,能源转型目前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中国项目。世界各地都在取得进步,但中国与其他所有国家之间的差距比人们普遍认为的要大得多,也更令人生畏,一旦你把中国撇在一边,全球的情况看起来就不那么乐观了——而在某种程度上,美国发动的绿色科技贸易战正是想把中国撇在一边。
支持征收这些关税的大部分论据主要涉及中国补贴和“产能过剩”的挑战,乃至美国及其盟友可能采取的措施(如果有的话),以使我们能够与那个太阳能电池板产量是全球需求量两倍的绿色经济体,还有那个虽然席卷全球但基本仍在亏损状态的电动汽车公司展开公平的竞争。但这种不平衡的另一方面或许更令人担忧,至少对我们这些关心脱碳速度的人来说是这样:中国可能会后退,减少对绿色产业的支持,就像它有意地缩小自己的房地产泡沫一样,从而在某种程度上让全球绿色转型的引擎空转,让我们其他人陷入困境。
David Wallace-Wells (@dwallacewells)是观点作者,《纽约时报杂志》专栏作者,著有《The Uninhabitable Earth》一书。
翻译:纽约时报中文网
[0] 主导力量:
https://www.nytimes.com/2024/08/28/opinion/solar-power-free-energy.html[1] 提前整整六年:
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4-08-23/china-hits-xi-jinping-s-renewable-power-target-six-years-early[2] 根据Ember的数据:
https://ember-climate.org/insights/research/global-electricity-review-2024/supporting-material/[3] 公平的竞争:
https://commission.europa.eu/topics/strengthening-european-competitiveness/eu-competitiveness-looking-ahead_enhttps://cn.nytimes.com/opinion/20240920/china-solar-climate/?utm_source=RSSFri, 20 Sep 2024 04:56:02 +0800
-- MobotIf you have any comments about this article, you can simply leave them by replying to this post. However, if you have any comments about this bot, please leave your message in the cn.fan 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