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如何接管香港金融中心——并将西方甩在身后
作者:Rebecca Feng
翻译:ChatGPT 4o
13-16分钟阅读
**香港**——今春,香港证券交易所负责人Bonnie Chan在等待敲响背后的金锣之际开始了她的演讲。她所说的话,赞扬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特别的是她选择的语言。
受过哈佛教育的Chan使用了普通话,这是一个不同于过去通常使用英语或粤语的做法。这种语言选择是当天三家中国资产管理公司在交易所启动新加密货币基金时,以2比1投票决定的结果。交易所没有提供英语或任何其他语言的同声传译。
当红布锤敲响金锣,交易开始时,少数在场的西方人默默观望。记者问他们是否听懂了Chan的讲话?他们齐齐摇头。
从大大小小的方面来看,北京对香港金融部门的接管似乎不可逆转。令人惊讶地,全球首屈一指的东西方投资中心迅速变得更加中国化,因为国际金融机构、企业和外籍人士逐渐撤离。
今年,外国银行在香港约五分之一的首次公开募股中扮演重要角色,而仅仅两年前,这一比例大约是一半。中国银行取代西方银行成为城市债券资本市场的主要获利者。
私人银行家越来越多地迎合第一代中国百万富翁,而非过去几十年在香港发家致富的外籍富人。企业招聘人员表示,流利的普通话对于求职变得至关重要。
香港交易所发言人表示,活动和上市仪式尽可能以双语形式进行,并根据个别发行人的偏好量身定制。他补充说,3月上任的Chan经常用英语发表演讲。
这种变化在距离香港证券交易所不远的鸡尾酒吧The Iron Fairies尤其显著。多年来,这里一直是西方银行家的聚集地。
如今,这里主要是中国客户,他们更喜欢购买整瓶威士忌和龙舌兰,而不是单独点饮品。管理该酒吧的公司首席执行官Sandeep Sekhri说。驻店爵士乐队在年初学了一些普通话歌曲,包括一首1970年代的国语流行歌曲《月亮代表我的心》。
随着来自香港的巨额手续费减少,像高盛、摩根士丹利和瑞银在亚洲的投资银行部门进行了多轮裁员。全球一些最大的国际律师事务所也紧随银行的裁员,因为他们难以与通常收费更低的中国同行竞争,资本市场律师称。
从长远来看,这种转变意味着西方金融机构需要为其中国业务制定新战略。许多公司已将重点从投资银行转向财富管理,希望仍能服务中国客户。其他公司则将资源转移到印度和中东。
美中关系本已紧张,现在可能面临新一轮冲击。当选总统唐纳德·特朗普曾表示,他可能对来自中国的商品征收60%或以上的关税,如果这一举措成真,可能促使企业进一步将供应链多元化,减少对中国的依赖,并削弱中国经济增长。
特朗普提名佛罗里达州参议员Marco Rubio为国务卿,并邀请众议员Mike Waltz担任白宫国家安全顾问。这两人对中国持强硬立场,并敦促美国政府对北京采取更严厉的政策。
根据Dealogic的数据,去年,除日本外的亚洲地区的投资银行收入降至2010年以来的最低水平。自2022年起,中信证券和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等中国银行在该地区成为主要收入者。
国际银行有其他收入来源,例如财富管理和证券交易费用,但它们不会详细披露在亚洲的收入构成。在全球范围内,其他来源的费用占据其收入的主要部分。
华尔街高管表示,他们致力于在中国开展业务。摩根大通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Jamie Dimon在5月访问香港时,庆祝该银行在香港的百年历史,他呼吁继续与中国接触,称中国在国家安全、军事能力和内部发展方面设定了新方向。
许多西方银行家和投资者私下对交易和文化的变化表示遗憾,他们担心这可能导致香港的多样性减弱,并可能减少对高风险金融行为的透明度和监管。
中国银行更愿意将资本投入到大陆的过度建设的房地产市场和负债累累的地方政府的融资工具中,其中一些现在面临违约风险。许多中国银行在高风险贷款失败后加强了标准。
一位来自西方国家的华尔街银行投资银行部门负责人表示,他在香港感到疏离,因为这里普遍使用普通话,并面临来自中国银行的激烈竞争。
“这仍然是一座世界级城市,”他说。“但我不认为我们还能称其为全球化的城市。”
中国高管则表示这种说法无稽之谈,他们更喜欢中国银行,称这些银行服务更好、收费更低,并在中国大陆拥有更广泛的网络,尽管在其他地方的影响力较小。对于任何想在大陆以外发行或投资股票和债券的人来说,香港仍然是至关重要的——只是他们不再需要西方银行作为守门人。
一位正在进行小规模私人债务交易的中国房地产开发商高管表示,一些西方银行因对中国房地产市场持悲观态度而拒绝了这项工作。中国银行则指派了多名高级主管和约20名助理参与。
“如果价格合适,他们会做。”这位高管说。
香港政府发言人在一份声明中表示,“任何关于中国公司在这里增加存在,香港变得越来越像中国大陆城市的说法都是完全错误的。”
他补充说,香港仍然是国际金融中心,并在9月再次被全球金融中心指数评为全球三大金融中心之一,与纽约和伦敦并列。
他还表示,一些全球银行最近宣布计划在香港扩张,香港继续吸引海外资本,例如与中东投资者和市场的联系进一步加深。
**权力的交接**
今年迄今为止,已有56家公司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其中79%没有聘请外国银行作为主要发起人,根据交易书披露的数据。根据金融数据提供商Wind的数据,2022年和2021年这一数字大约为50%。
官方数据显示,2022年,在香港设有区域总部的大陆公司数量首次超过美国公司,且2023年这一差距进一步拉大。
大陆公司在香港股市的主导地位也得到巩固,到10月底,其市值占市场总值的80%,而十年前这一比例为60%。
所有这些活动正在抵消部分疫情和西方高管离开带来的经济损失。根据香港差饷物业估价署的数据,香港住宅租金价格基本恢复至疫情前水平。
但由于中国经济面临困难,整体氛围不如以往乐观。对于城市的摩天大楼,租金水平低于疫情前水平——为希望迁入的中国企业创造了更多选择。
一家中国财富管理公司最近扩大了其办公室面积,在香港铜锣湾区的办公楼里又租了一个楼层。据该公司一名高管称,总租金低于2019年租用的原有空间。
在俯瞰香港汇丰银行办公楼并受到西方银行家青睐的Sevva酒吧在运营16年后于4月关闭。大陆的餐饮连锁店,如提供麻辣火锅的杨国福也开始开业。
香港部分转变反映了市场交易低迷的现实,因中国经济问题导致市场疲软。2023年香港证券交易所的新上市公司数量降至20多年来的最低水平。近几个月,在中国家电制造商美的集团40亿美元的上市引发银行家和投资者乐观情绪后,市场稍有回暖。
即便如此,这些变化看起来更具结构性而非周期性。
1842年被清朝割让给英国后,香港数十年来一直是外国投资者接触中国市场的主要窗口,尤其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经济改革开始之后。西方银行通过帮助中国公司在外国证券交易所上市、发行债务和收购欧美公司,获得了丰厚的费用。
在香港于1997年回归中国后,这一繁荣期继续。上世纪90年代和2000年代初,像Nobu Matsuhisa和Alain Ducasse这样的明星主厨纷纷在香港开设分店。中环的一条狭窄街道兰桂坊从一个安静的花店小巷变成了亚洲最热闹的外籍人士酒吧区之一。
这种时代从2019年开始终结。当时,数百万香港市民走上街头抗议由亲北京立法者提出的有争议的引渡法。中国中央
政府进行了打压,逮捕异见人士,限制新闻自由,并实施包括严厉惩罚外国干涉的国家安全法。疫情进一步使香港与外界隔绝。
今天,香港仍然保留了许多使其成为关键金融中心的优势,包括——与中国大陆不同的是——与美元挂钩的自由流通货币、自由的资本跨境流动,以及比大陆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更为高效的普通法体系。
但银行家们表示,外国银行擅长的将大型、快速发展的中国公司与全球投资者(尤其是欧洲和美国投资者)对接的能力已不再是许多香港中国客户的优先事项。交易规模变小,公司更关心以低成本筹集资金,而不是吸引全球投资者。
“香港从泛亚洲投资银行中心变成了中国投资银行中心。香港市场现在实际上只是一个中国市场。”Joseph Gallagher说,他在香港的投资银行业工作了四十多年,直到2022年底任瑞信亚太投资银行委员会主席。
近年来,香港的大多数银行家仅专注于中国交易。这部分是因为其他亚洲市场如今足以在当地拥有自己的运营团队,而中国的增长需要庞大的专用银行团队。
与西方金融机构不同,香港的内地银行在日益普及的业务中拥有优势,因为政府投资者和国有企业在经济中发挥了更大作用。
自2023年以来,随着北京将资本导向政府优先事项,如半导体领域,而国际投资者对中国资产失去兴趣,中国地方政府在香港IPO投资者中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
中国银行也更愿意参与那些主要涉及“家族和朋友”投资者的交易,这些投资者通常是上市公司自己联系的,而不是由承销商银行引入。
国际银行通常不认可这种做法,因为这限制了它们对投资者进行尽职调查和监管交易的能力。据知情人士透露,自2023年以来,华尔街银行如高盛在多个交易中退出,部分原因就在于此。
中国银行家称,外国银行对寻找独立投资者的执着——而不是简单地完成交易——为“道德强迫症”。
近年来,中国银行利用其更大的资产负债表继续为中国经济的高风险部分提供融资,包括地方政府用于修建公路、旅游景点和其他基础设施的复杂国有投资工具,而这些工具在负债累累的地区使用率极低。由于认为这些交易过于高风险和不透明,一些西方金融机构放弃了这些交易。
目前,这些债务中高达8,000亿美元面临违约的高风险。上周,中国最高立法机构批准了一项1.4万亿美元的计划,以帮助缓解地方政府的表外债务负担。
(Rebecca Feng 的邮箱:
rebecca.feng@wsj.com)
2024-11-14T05:54:15+0000
-- MobotIf you have any comments on this article, feel free to reply to this post. However, for feedback on the bot, please post in the cn.fan 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