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SJ] 以色列在进入停火后更强大,但其摧毁哈马斯的目标尚未实现

Liste des GroupesRevenir à tp china 
Sujet : [WSJ] 以色列在进入停火后更强大,但其摧毁哈马斯的目标尚未实现
De : mobot (at) *nospam* fakemail.com (Mobot)
Groupes : talk.politics.china  alt.chinese.text
Date : 20. Jan 2025, 09:25:29
Autres entêtes
Organisation : BWH Usenet Archive (https://usenet.blueworldhosting.com)
Message-ID : <vml19o$1584$1@nnrp.usenet.blueworldhosting.com>
User-Agent : Mobot :-)

以色列在进入停火后更强大,但其摧毁哈马斯的目标尚未实现

作者:马库斯·沃克(Marcus Walker)

翻译:ChatGPT o1

时长:9 - 11分钟阅读

随着加沙地带开始脆弱的停火,以色列尚未实现其最重要的战争目标:摧毁哈马斯。以色列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正向他沮丧的右翼支持者保证,自己之后将兑现“全面胜利”的承诺。

尽管哈马斯蒙受了重大损失,但它仍然声称自己取得了胜利,并在加沙街头展示其战士,因为它达成的目标是在这场冲击中继续存续下来。

然而,过去15个月在中东进行的战争所带来的战略收益几乎全部属于以色列一方。以色列从其有史以来最长的战争中更加强大,在削弱几方对手的同时,即便他们依然构成威胁,未来可能还会有多年零星冲突的后续。

对于以色列人来说,对伊朗周边布局的这道“敌对围环”造成沉重打击是一项成就,足以胜过其在外交上受到的孤立(在几个坚定的西方盟友之外,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对加沙的巨大破坏规模感到震惊)。

同时,哈马斯本想借此让巴勒斯坦民族事业——并由它自身来领导——重新焕发生机,可如今却面临了数十年来最黯淡的前景。巴勒斯坦方面在这场百年冲突中付出了最沉重的伤亡代价。尽管世界各地对巴勒斯坦人的困境颇具同情,但他们在内部更分裂,在地区层面更被孤立,而在经历了2023年10月7日之后,以色列对建立巴勒斯坦国的态度更为强硬。

这场冲突是由哈马斯主导的突袭于2023年10月7日引发的。当日,哈马斯对以色列南部发动了突袭。以色列官员称,冲突造成约1200名以色列人死亡,大约250人被劫为人质。

战争并未结束。面对来自极右翼联合政府伙伴的指责,内塔尼亚胡强调,在停火第一阶段结束后,以色列可以随时恢复战斗。以色列和哈马斯甚至在周日第一批以色列人质从加沙返回前,就开始相互指责对方违背协议细节。

未来局势的走向很大程度上可能取决于当选总统唐纳德·特朗普是否继续施加压力以终止冲突。特朗普的中东优先事项包括促成以色列与沙特阿拉伯的关系正常化。

包括哈马斯和黎巴嫩真主党在内的以色列对手预期将尽力从以色列军队的打击中恢复实力并重新武装。伊朗的核野心仍是许多以色列决策者最大的担忧。

“如果人们从10月7日的事件中汲取教训,以色列就会在威胁形成之初就识别出它们,并迅速发动攻击,防止这些威胁坐大,”特拉维夫大学学者、曾担任以色列军事情报部门巴勒斯坦事务负责人的迈克尔·米尔斯坦(Michael Milshtein)表示。

自周日开始的加沙停火与去年11月在黎巴嫩达成的脆弱停火一样,或许会为持续数年的低烈度冲突打开通道,而非真正的和平。

尽管以色列在战术层面上火力强大,并在加沙的每一场战斗中都占据主导,但它一直难以彻底消灭被美国列为恐怖组织的哈马斯,也无法打破哈马斯对当地民众的控制。随着以色列军队的推进,哈马斯武装分子在一个城市接一个城市地进行重组。当以色列部队轰击并离开后,哈马斯又会重新活动。到这个冬季,以军已在某些加沙北部街区清剿哈马斯三次。

哈马斯失去了数千名战斗人员以及大部分高级指挥官,但依然从加沙大量年轻男性人口中招募了不少新兵。以色列分析人士和军方官员称,这些新兵训练水平可能很差,但进行埋设炸弹或在民众中维持对社会控制并不需要太高技能。在最近北部加沙的战斗中,哈马斯虽继续遭受重大伤亡,但仍然造成数十名以色列士兵丧生。

“加沙的哈马斯已经被严重打击但尚未被彻底击溃,”内塔尼亚胡领导的利库德集团高级议员尤利·埃德尔斯坦(Yuli Edelstein)表示。

尽管哈马斯引起了一些巴勒斯坦人对其发动战争的强烈质疑,但它仍然在加沙社会深深扎根并继续得到一部分人的支持。停火协议以及数百名巴勒斯坦囚犯从以色列监狱中获释,可能进一步巩固哈马斯的地位——即使它将来也可能被排除在地方政府机构之外。

“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以一个政治实体的形式存活下来,”以色列军队的平民分析人士、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军事史学者埃亚尔·贝雷洛维奇(Eyal Berelovich)说,“如果他们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他们很可能会尝试再次重建军事实体并扩充人员。”

数月来,以色列政府和军方互相指责对方未能彻底消灭哈马斯。高级军方人士抱怨没有制定一个在加沙建立其他统治当局并挤压哈马斯空间的政治计划,如果没有这样的计划,以色列在战场上取得的成果可能付诸东流。内塔尼亚胡则反复要求军方先完成摧毁哈马斯的任务,认为关于加沙的政治安排是“以后再说”的事。

“以色列这边对加沙的战争确实存在失望和挫败感,”米尔斯坦说,“但以色列也有不少战略收获。它给所有敌人都造成了严重破坏。他们已经不再是10月7日那天的同等级威胁。以色列的威慑力得到了极大提升,而社会也展现了韧性。”

哈马斯的真正失败并不在加沙的废墟之中,而在以色列的其他战线上。哈马斯在伊朗所谓的“抵抗轴心”(axis of resistance)中的盟友接连遭遇挫折。哈马斯在加沙的领导人、也是10月7日袭击的主谋——叶海亚·辛瓦尔(Yahya Sinwar)于去年秋天被以色列军队击毙后,他梦想的那场对以色列的全面地区战争最终沦为一场惨败。

去年秋天,以色列利用多年来的情报积累,摧毁了真主党大部分领导层及其导弹武库,从而对真主党造成沉重打击。

伊朗也首次直接与以色列交火,但在空中对抗中处于下风。伊朗对以色列发射的两轮大规模导弹攻击几乎没造成什么破坏,而以色列战机则摧毁了伊朗的大部分防空系统。对伊朗来说,更糟糕的是以色列击败真主党,间接导致叙利亚独裁者巴沙尔·阿萨德(Bashar al-Assad)出人意料地垮台。伊朗军队不得不撤出叙利亚,不仅失去了一个盟友,还失去了向真主党提供陆上补给线的通道。

“哈马斯失去了大量战士、装备和基础设施,但真正迫使它走向谈判桌的是地区形势的改变,再加上特朗普到来,”曾在以色列服役、现任伦敦国王学院战争研究学者的奥弗·弗里德曼(Ofer Fridman)说,“如果没有这两个因素,从过去一年半的情况看,他们本可以继续打下去。”

这场战争进一步损害了巴勒斯坦实现民族自决的前景——而在过去15年中,这一前景已经愈发暗淡。哈马斯对以色列的袭击导致加沙被夷为平地,大约4.7万人在该地遇难(据巴勒斯坦方面统计)。

“在10月7日那天早上,我彻底意识到哈马斯把我们带入了一个黑暗的隧道,”一位来自加沙、育有三名孩子的母亲迪娜·穆罕默德(Dina Muhammad)说,“10月7日的想法是巴勒斯坦事业自其诞生以来遭遇的最糟糕的事情。那是鲁莽且完全缺乏考量的行为。”

目前她和她的家人正暂居在加沙中部一座难民营。在这一年反复流离失所后,她希望能和大多数加沙居民一样,回到自己在加沙城的家。

哈马斯的主要对手、控制约旦河西岸巴勒斯坦自治区的世俗民族主义派法塔赫(Fatah),则因多年腐败、专制以及配合以色列占领行动而声誉受损。

“巴勒斯坦人在僵局代表(法塔赫)和毁灭及自杀代表(哈马斯)之间进退维谷,”位于华盛顿的阿拉伯海湾国家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侯赛因·伊比什(Hussein Ibish)表示。

近期,为了向美国和以色列展示自己可以参与管理加沙,巴勒斯坦权力机构在约旦河西岸的杰宁难民营对武装分子开展行动。杰宁长期以来被视为西岸武装抵抗的核心地带。然而,该机构的安全部队并未取得显著成果,反而加深了它们在百姓眼中的“以色列帮凶”印象。

“马哈茂德·阿巴斯主席处境艰难,他在杰宁的行动是想获得特朗普的认同,”巴勒斯坦政治评论员穆斯塔法·易卜拉欣(Mustafa Ibrahim)说。

爆炸点可能会转向动荡的约旦河西岸,那里的巴以冲突悬而未决。一旦停火协议和换俘行动完全落实,数百名巴勒斯坦武装分子将返回经济困顿、失业率高企、巴勒斯坦权力机构甚至难以支付安保人员工资的西岸。以色列极端定居者日益猖獗的暴力也在动摇这一地区,令更多巴勒斯坦人倾向于支持激进武装组织。

“西岸很不幸将成为新的战线,”米尔斯坦表示。

——阿纳特·佩莱德(Anat Peled)和阿比尔·阿尤布(Abeer Ayyoub)对本文亦有贡献。

如需联系作者马库斯·沃克,请发送邮件至:Marcus.Walker@wsj.com

频道推荐:经济学人中文版





2025-01-20T08:23:20+0000

--
Mobot

If you have any comments on this article, feel free to reply to this post. However, for feedback on the bot, please post in the cn.fan group.

Date Sujet#  Auteur
20 Jan 25 o [WSJ] 以色列在进入停火后更强大,但其摧毁哈马斯的目标尚未实现1Mobot

Haut de la page

Les messages affichés proviennent d'usenet.

NewsPort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