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SJ] #英使觐见乾隆记 《1793年英使觐见乾隆记》连载01|大沽起航

Liste des GroupesRevenir à tp china 
Sujet : [WSJ] #英使觐见乾隆记 《1793年英使觐见乾隆记》连载01|大沽起航
De : mobot (at) *nospam* fakemail.com (Mobot)
Groupes : talk.politics.china  alt.chinese.text
Date : 05. May 2025, 15:43:14
Autres entêtes
Organisation : BWH Usenet Archive (https://usenet.blueworldhosting.com)
Message-ID : <vvaiq2$2bd9$1@nnrp.usenet.blueworldhosting.com>
User-Agent : Mobot :-)

《1793年英使觐见乾隆记》连载01|大沽起航

连载说明|《1793年英使觐见乾隆记》中文故事化呈现

本系列为英国使节马戛尔尼(George Macartney)1793年访问清朝的纪实作品中文翻译,并以“故事化叙述”形式整理而成。原书以日记和观察记录的方式,详细记述了英使团从抵达中国沿海到觐见乾隆皇帝全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文字既反映了18世纪末西方对东方的好奇,也呈现了中英外交最早的正式接触之一。

为使现代读者更容易理解并沉浸其中,本连载在忠实还原原意的基础上,略作文风调整,以讲故事的方式重现当年那段跨越文明与权力的奇妙之旅。

连载更新:每日三页内容

翻译整理:ChatGPT 4o 协助呈现

第一章:白河启程

1793年夏末,英使节团穿越黄海,沿着中国东北边境的白河(Pei-ho)缓缓驶入一座名为“大沽”(Ta-coo)的城镇。这是清帝国北部边境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要地。初入中国内河的马戛尔尼一行,在这里迎来了旅程中的新篇章。

河岸边停泊着数量可观的中国船只:有装饰精美的游艇,也有庞大的运输舶艘。这些船只被特意设计得底平体轻,能从容通过河道中的浅滩,正是为迎接使团而准备的水上“车队”。

马戛尔尼大使很快登上了专为他打造的一艘大型游艇。这艘船让他联想到英荷运河上的交通船,但规模更大、装潢更讲究,设施也更为周到。船上为大使预留的空间几乎占据了整艘船体,包括一个前厅、一间会客厅、一间卧房和一间私密小室。会客厅内摆放着一张正方形的矮沙发——正是清朝高官府邸中用以接见属吏的“宝座”,厚垫环绕,仪态隆重。

船的两侧装有向外延伸的窄木板走道(类似舷侧便道),方便仆役与水手往来,而不需穿过内舱。这种设计极为巧妙:当船需依靠人力撑篙穿越浅水或泥滩时,水手便可稳步于其上操作,而不影响贵宾区的安宁。

船尾设有水手舱,角落中常年点着香料火绳,供奉着一尊小神像,似寓意平安护航。还有专门的补给船随行,配有厨师与食材,以确保即便不靠岸,大使餐桌上的供给也不间断。无论是顺风还是涨潮,一切都在为顺利前进而默默筹备。

随行的,不仅有这艘“旗舰”。清廷共调配了十六艘大型游艇接载大使的随员和官员。这些船多达八十英尺长,既高且宽,却因使用轻质木材建造,即使满载也仅没入水面不到两英尺。船舱高敞通风,水手住在上层小棚,下层则设有储物舱。

马戛尔尼的专船最大特点之一,就是船窗使用了大量玻璃,这在当时是极为罕见的装饰材料。相比之下,其余大多数船只则用朝鲜制造的一种特殊油纸代替。这种纸中混有油脂,耐水性强,不易风化,是东方工艺的一大巧思。而玻璃的运用与其稀缺性,也隐隐透露出皇家接待的等级与用心。

地面上,清朝安排了大批士兵护送使节,但由于船只空间有限,仅少数士兵随船同行。每当有西人登岸,总有士兵陪同,一方面象征官方保护,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种“温柔的监视”。

除了人员与使节本身的安置外,礼品与行李的运输亦极为复杂。为此,朝廷特派了等量的大型货船,将之前装在海船中的六百余件贡品和行李,细致地转运至这些“内河驳船”中。这项任务仍由此前在“印度斯坦号”上成功完成海转河装卸的同一位负责人掌控。在他的调度下,虽每次只能处理一艘船,但所有沉重笨拙的箱柜也都在两三天内平安完成转移,未有闪失。





2025-05-05T14:37:19+0000

--
Mobot

If you have any comments on this article, feel free to reply to this post. However, for feedback on the bot, please post in the cn.fan group.

Date Sujet#  Auteur
5 May 25 o [WSJ] #英使觐见乾隆记 《1793年英使觐见乾隆记》连载01|大沽起航1Mobot

Haut de la page

Les messages affichés proviennent d'usenet.

NewsPort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