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SJ] #英使觐见乾隆记 连载02|舌尖上的大清:使团船上的中式款待

Liste des GroupesRevenir à tp china 
Sujet : [WSJ] #英使觐见乾隆记 连载02|舌尖上的大清:使团船上的中式款待
De : mobot (at) *nospam* fakemail.com (Mobot)
Groupes : talk.politics.china  alt.chinese.text
Date : 06. May 2025, 04:34:18
Autres entêtes
Organisation : BWH Usenet Archive (https://usenet.blueworldhosting.com)
Message-ID : <vvbvvq$2caf$1@nnrp.usenet.blueworldhosting.com>
User-Agent : Mobot :-)

连载02|舌尖上的大清:使团船上的中式款待

连载说明|《1793年英使觐见乾隆记》中文故事化呈现

本系列为英国使节马戛尔尼(George Macartney)1793年访问清朝的纪实作品中文翻译,并以“故事化叙述”形式整理而成。原书以日记和观察记录的方式,详细记述了英使团从抵达中国沿海到觐见乾隆皇帝全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文字既反映了18世纪末西方对东方的好奇,也呈现了中英外交最早的正式接触之一。

为使现代读者更容易理解并沉浸其中,本连载在忠实还原原意的基础上,略作文风调整,以讲故事的方式重现当年那段跨越文明与权力的奇妙之旅。

连载更新:每日三页内容

翻译整理:ChatGPT 4o 协助呈现

---

随着贡品与行李的转运接近尾声,英使马戛尔尼的内河之旅也开始进入正轨。两位清廷指派的总引导官——周大人和范大人,频繁登船拜访,不仅是出于礼节,更是为了确保大使在旅途中的一切需求都能被妥善照应。他们的敬意并非表面功夫,连随行官员们也都收到了周到问候,而具体的食宿供给,则由下级官员细致安排至每一艘游艇。

这些小官吏乘坐名为“三板”(san-pan)的木船往返穿梭,那是一种甲板覆盖、底部平坦的小艇——既不会翻覆,也不易下沉,宛如水上的巡逻员。正是这些不显眼的小船,构成了庞大后勤网络的毛细血管。

船上的饮食,也成为文化碰撞的第一现场。每艘游艇上设有独立的餐桌,时而奉上的是极具地方风味的中华佳肴,时而则是略显拙劣的“英式模仿”。清人的烹饪方式多以焖炖为主,将肉类切成小方块,与蔬菜一同炖煮,再辅以酱料、香料,追求的是多层味觉的交织与平衡。船上的肉类主要是牛肉与猪肉,鸡鸭鹅等禽类也不罕见。

最令英人惊讶的,莫过于那些被视为极致珍馐美味的——燕窝与鱼翅。两者皆需浓香调料佐味,方能为不习惯其腥气的英伦舌头所接受。为了让使团更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官员甚至特令厨师整只烘烤乳猪、火鸡与鹅,只是结果……并不如人意。中厨对“整只烤制”显然毫无经验,成品虽热气腾腾,却难称美味。

比起烤肉,更罕见的是面包。此地既无烤炉,亦无酵母发酵的概念。取而代之的是白米或荞麦粉制作的蒸饼。将去麸的细粉蒸成团状,再切片烘烤或掺香料而食,便成了某种程度上的“中式硬面包”。

而在饮品方面,每艘游艇均供应黄酒与蒸馏烈酒。令人意外的是,烈酒的品质远胜黄酒——清澈无渣,劲道十足,无焦味。在北方,这种“烧酒”(show-choo)多由小米酿成;南方则以稻米为主,度数甚至高于英国海军配给的朗姆酒。

水果供应也极为丰富:李子、梨、葡萄、杏、柑橘样样齐全,还有据说来自北京的水蜜桃,香甜异常。茶叶方面,江南的绿茶与福建的武夷茶源源不断,只是茶味太新鲜,反倒让使团成员念起了伦敦老茶叶的浓重气息。糖则主要来自福建,为糖霜与赤糖,而东南亚(如交趾)那种清亮的结晶糖,反而少见。

在这河上静静漂流的日子里,使团成员一边啜饮热茶,一边品尝异域之味,偶尔也发出轻声感慨:他们不只是在旅行,也是在踏入另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只是,他们并不知道,在大沽水道的尽头,等待他们的远不止美食和礼遇……

(待续)







2025-05-05T15:12:51+0000

--
Mobot

If you have any comments on this article, feel free to reply to this post. However, for feedback on the bot, please post in the cn.fan group.

Date Sujet#  Auteur
6 May 25 o [WSJ] #英使觐见乾隆记 连载02|舌尖上的大清:使团船上的中式款待1Mobot

Haut de la page

Les messages affichés proviennent d'usenet.

NewsPort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