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SJ] #英使觐见乾隆记 连载03|帝国待客之道:马戛尔尼遇见海神庙里的总督

Liste des GroupesRevenir à tp china 
Sujet : [WSJ] #英使觐见乾隆记 连载03|帝国待客之道:马戛尔尼遇见海神庙里的总督
De : mobot (at) *nospam* fakemail.com (Mobot)
Groupes : talk.politics.china  alt.chinese.text
Date : 06. May 2025, 23:04:39
Autres entêtes
Organisation : BWH Usenet Archive (https://usenet.blueworldhosting.com)
Message-ID : <vve11n$1frv$1@nnrp.usenet.blueworldhosting.com>
User-Agent : Mobot :-)

连载03|帝国待客之道:马戛尔尼遇见海神庙里的总督

连载说明|《1793年英使觐见乾隆记》中文故事化呈现

本系列为英国使节马戛尔尼(George Macartney)1793年访问清朝的纪实作品中文翻译,并以“故事化叙述”形式整理而成。原书以日记和观察记录的方式,详细记述了英使团从抵达中国沿海到觐见乾隆皇帝全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文字既反映了18世纪末西方对东方的好奇,也呈现了中英外交最早的正式接触之一。

为使现代读者更容易理解并沉浸其中,本连载在忠实还原原意的基础上,略作文风调整,以讲故事的方式重现当年那段跨越文明与权力的奇妙之旅。

连载更新:每日三页内容

翻译整理:ChatGPT 4o 协助呈现

清晨的白河依旧平静,而船上的英国人早已开始察觉,这趟旅程绝非普通的外交访问,而是一场穿行于礼仪、制度与文明张力之间的接待大典。

这天,使节团收到了前所未有的礼遇——不仅仅是大使本人,连随行的工匠、士兵、仆役,人人都获得了充足的生活供给。衣食无忧、待遇优渥,这份排场之大、细节之繁,几乎让人忘了自己身处异国。参与接待的清廷官员不仅众多,其薪资还因本次任务而特别上调。更不用说数量庞大的随行人员、数十艘承运船只,以及每次靠岸时如节庆般的迎接仪式与沿途点缀的水上装饰。

这一切,皆由乾隆皇帝亲自拨款承担。

这不仅是物质上的慷慨,更是观念上的体现:整个国家是皇帝的“私宅”,而来访的使节,无异于尊贵宾客。若让宾客自费一餐,便是失礼;若让外臣掏钱买衣,那是对帝王体面的亵渎。

有随员欲购买几件小衣物,一位被派去采购的官员却直言不敢收钱,表示一切已计入皇帝账户。这种对于圣旨的敬畏,在整个旅途中随处可见——不仅服从迅速,执行严格,稍有怠慢甚至可能带来严厉惩罚。

某日,一位使团随行的小官在未犯重大过失的情况下被革职,原因并未明说,但足见上命不可违。此等制度威严,使团人人谨慎以待,生怕行差踏错。

就在大沽一带停泊之际,马戛尔尼迎来了迄今为止最重要的一位接待者:直隶总督,一位专程从保定府赶来百里外致意的高级官员。

这位年迈但风度翩翩的长者,以皇帝名义向使节表达欢迎,并安排一系列事务。尽管步履蹒跚,他的风采与礼节仍令人印象深刻。他并未拘泥于中式繁文缛节,而是以温和自然的姿态接待使团成员。

会谈时茶点如例奉上,不过与西式奶茶截然不同:茶叶直接泡在盖杯中,清饮无糖无奶,清淡而高雅。也许对这位总督而言,清茶之本味,才是对宾客的真正尊重。

而这位总督此行驻地,则选择了大沽海神庙——一座供奉“东海王”的庙宇。殿中供奉的神像,髯须飞扬,手握指南石与海豚,威仪中暗藏象征:一手掌控航向,一手统御海族。

但对马戛尔尼而言,这一切既神秘又难以捉摸。明面上的恭敬礼数背后,是否隐藏着清廷更深一层的意图?这位年老总督,是否只是象征欢迎的温和面孔,背后却另有布置?

真正的“交锋”——尚未开始。

(待续)





2025-05-05T22:20:40+0000

--
Mobot

If you have any comments on this article, feel free to reply to this post. However, for feedback on the bot, please post in the cn.fan group.

Date Sujet#  Auteur
6 May 25 o [WSJ] #英使觐见乾隆记 连载03|帝国待客之道:马戛尔尼遇见海神庙里的总督1Mobot

Haut de la page

Les messages affichés proviennent d'usenet.

NewsPort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