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jet : [WSJ] #头条 中国为何不愿打出“抛售美债”这张王牌?
De : mobot (at) *nospam* fakemail.com (Mobot)
Groupes : talk.politics.china alt.chinese.textDate : 07. May 2025, 07:25:37
Autres entêtes
Organisation : BWH Usenet Archive (https://usenet.blueworldhosting.com)
Message-ID : <vveud1$52t$1@nnrp.usenet.blueworldhosting.com>
User-Agent : Mobot :-)
中国为何不愿打出“抛售美债”这张王牌?
Lingling Wei
3 minutes
中国一旦抛售其持有的大量美国国债,必然将引发国内金融危机。 图片来源:EMIL LENDOF/WSJ, ISTOCK
(本文来自《华尔街日报》每周三发送的中国洞察新闻简报,该简报由本报首席中国记者魏玲灵主笔,她在同事Clarence Leong的协助下与您分享她关于中美竞争动态的独家解读。点击此处订阅,即可从下周起免费享阅这份简报。)
中国是美国国债持仓大户。中国会通过抛售美债来报复美国吗?
我在上周的专栏中发出“欢迎提问”的邀请后,包括佛罗里达州Daniel Will在内的许多读者都提出了这个问题。
我的回答是:不会。
原因很简单。如果中国抛售手中的巨额美债持仓,必然会引发国内金融危机。
正如一位北京顾问上周对我们讲的那样,虽然习近平走的是毛泽东路线,并试图让中国做好与美国长期斗争的准备,但“他的底线是不允许出现任何可能危及他权力的重大危机”。如果中国抛售巨额美债持仓,肯定会发生金融危机。
中国目前持有约8,000亿美元美国国债,是仅次于日本的美国第二大债权国。抛售这些资产将导致美国国债价格暴跌,使中国目前价值3.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出现巨大损失,并大大削弱其管理本币和扶持经济的能力。这就是中国目前不会采取极端手段清仓美国国债的原因。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不会试图逐步减少美债持仓。事实上,中国政府多年来一直就是这样做的,一方面是通过增加对其他资产的投资来提高回报,另一方面是为了回应紧张的美中关系。
中国的美债持仓规模在2020年左右达到约1.2万亿美元峰值,那是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Trump)第一个总统任期的最后一年。
但对中国来说,实现投资组合多元化、减少对美国国债的依赖绝非易事。这是因为在当今世界,很少有像美债这样规模庞大、流动性强且相对安全的资产。
来自小布什的电话
过去几年,中国一直寻求增加对日本股票、欧洲债券、美国公司债券和股票的投资,以获得更好的回报。中国不想让外界了解自己的投资情况,因此实际数据很难获得,但在中国持有的外国资产中,美国国债仍是重头。
不过,由于中国持有的美债规模过于庞大,有关中国可能抛售美债的忧虑从未消散。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确切地说是在华尔街投行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申请破产一周后,时任美国总统小布什(George W. Bush)致电当时的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请他不要抛售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如果中国当时抛售美债,美国利率就会上升,令早已不堪重负的美国企业和家庭承受更大压力。胡锦涛答应了小布什的要求,没有抛售美债。
而现在,虽然中美双方似乎都在找机会缓和敌对状态以启动贸易谈判,但特朗普与习近平之间已经很少交流。所以目前,我们只能参考中国央行官员邹澜最近的表态。
4月28日,在被问到是否担心美债下跌影响中国持有的美元资产收益时,邹澜表示,“单一市场单一资产的变动对我国外汇储备的影响总体有限。”
换句话说,中国不会抛售美国国债。
对美国政府而言,中国大量持有美国国债是利是弊?回复本期新闻简报,或发送邮件到
lingling.wei@wsj.com 与我交流。请附上您的全名和所在地,我可能会在下一期新闻简报中刊登您的见解。
本周要闻
一项关于“中国制造2025(Made in China 2025)”计划如何缩小中西技术差距的研究料将加剧各方关于该怎样应对中国产业政策的争论。
独家报道:中国正在考虑采取措施,以回应美国对其在芬太尼危机中所扮演角色的关切,这可能为启动贸易谈判创造契机。
独家报道:美国新任太平洋陆军司令阐述其对华战略,称“非常时期”需要全新的作战思维。
从丰田(Toyota)在华推出的10万元级电动SUV看中美汽车竞争。
本周热词:“底线思维”
这是习近平让全国上下为艰难时期做好准备的说法。它在上个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被再次提及,与此同时,中国官员还在淡化任何显示经济陷入困境的迹象。为表决心,中国外交部发布了一段名为《不跪!》的激昂视频。
本周图表
贸易战造成损害的重大迹象初现,中国出口订单骤降、制造业活动放缓。此外,中国发至美国的集装箱货运量也持续减少。这场贸易战还暴露了中国对美国汽车芯片的依赖。
读者来信
上周我们问读者,比起美国,中国是否为应对长期贸易冲突做了更充分的准备。一些读者分享了他们的看法:
“中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自2018年第一场美中贸易战以来,中国政府已认识到两国间的贸易冲突不可避免,并自上而下发起了一场‘去美国化’运动。在中美脱钩的问题上,美国人是说得多,而中国人是做得多。”——Steven Zhao,中国
“特朗普无需为‘宫廷政变’烦心,也不用在视察五角大楼时担忧自己的人身安全。在一场边缘博弈中,我不确定习近平是否能稳操胜券。他在国际上建立声望的基础是如今岌岌可危的经济。他近来的‘亲善’出访反响平平,而他的国际地位也会在即将召开的金砖国家(Brics)峰会上受到考验。习近平可以坚守立场一段时间,他不会轻易妥协。外交解决方案终将达成,但在协议签署后,中国的处境不会更好。”——Dennis Butler,阿拉巴马州
“从一开始我就觉得特朗普的关税策略风险极高,但也希望他能成功,或是在不造成灾难的情况下化解危局。尽管目标方向正确,但他需要更完善、更长远的解决方案。也许我国政府需要对战略性企业进行补贴。”——Tom Demrick,密歇根州
“虽然有先手优势,但由于不确定性且来自选民和企业的压力与日俱增,美国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削弱了自身的政策。特朗普总统的举措令其盟友都感到意外,说明其政府未能维持统一战线。相较之下,中国政府经过深思熟虑的观望策略反而暴露了美方在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上的不足。”——Giang Pham,北卡罗来纳州
“特朗普愿意等候谈判时机。如果中国经济疲软加剧,在特朗普看来习近平的压力就会增加。特朗普希望表现出渴望谈判的姿态,他认为这是一种双赢策略。若是没有谈判,习近平会感受到来自国内民众的更大压力;一旦开始谈判,特朗普就在西方塑造了和平缔造者的形象。”——Eugene Grace,费城
(读者来信的内容经过精简和编辑。)
本周人物
一位名叫安全忠的在美中国商人即将被送进联邦监狱,理由是他在一场骚扰行动中充当了中国代理人。他曾向被控侵吞雇主财产的美国居民刘慎湘施压,迫使其向中国自首。
这桩案件是一个最新例证,说明了中国如何采取非常规策略在美国领土执行其法律。对刘慎湘和安全忠来说,结局可谓戏剧性反转:一名被指控的逃犯赢得了联邦调查局(Federal Bureau of Investigation)的保护,而一位社区中坚人物则声名扫地。
[0] 点击此处:
https://cn.wsj.com/zh-hans/newsletters[1] 一位北京顾问上周对我们讲的那样:
https://cn.wsj.com/articles/WP-WSJS-0002609331[2] 缓和敌对状态:
https://cn.wsj.com/articles/WP-WSJS-0002615477[3] 淡化任何显示经济陷入困境的迹象:
https://cn.wsj.com/articles/WP-WSJS-0002609331[4] 名为《不跪!》的激昂视频:
https://cn.wsj.com/articles/WP-WSJS-0002605191[5] 重大迹象初现:
https://cn.wsj.com/articles/WP-WSJS-0002605134?mod=djemchina_cn[6] 持续减少:
https://cn.wsj.com/articles/WP-WSJS-0002608578?mod=djemchina_cn[7] 暴露了中国对美国汽车芯片的依赖:
https://cn.wsj.com/articles/WP-WSJS-0002612352?mod=djemchina_cn[8] 充当了中国代理人:
https://cn.wsj.com/articles/WP-WSJS-0002617404[9] 经济学人中文版:
https://t.me/econo202https://cn.wsj.com/articles/%E4%B8%AD%E5%9B%BD%E4%B8%BA%E4%BD%95%E4%B8%8D%E6%84%BF%E6%89%93%E5%87%BA-%E6%8A%9B%E5%94%AE%E7%BE%8E%E5%80%BA-%E8%BF%99%E5%BC%A0%E7%8E%8B%E7%89%8C-450f96bf?mod=cn_hp_mediumtopper_pos_12025-05-07T06:13:12+0000
-- MobotIf you have any comments on this article, feel free to reply to this post. However, for feedback on the bot, please post in the cn.fan 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