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SJ] #英使觐见乾隆记 连载05|锣响启程:一场横贯北方的水上巡游

Liste des GroupesRevenir à tp china 
Sujet : [WSJ] #英使觐见乾隆记 连载05|锣响启程:一场横贯北方的水上巡游
De : mobot (at) *nospam* fakemail.com (Mobot)
Groupes : talk.politics.china  alt.chinese.text
Date : 09. May 2025, 15:11:03
Autres entêtes
Organisation : BWH Usenet Archive (https://usenet.blueworldhosting.com)
Message-ID : <vvl2dm$8jl$1@nnrp.usenet.blueworldhosting.com>
User-Agent : Mobot :-)

连载05|锣响启程:一场横贯北方的水上巡游

连载说明|《1793年英使觐见乾隆记》中文故事化呈现

本系列为英国使节马戛尔尼(George Macartney)1793年访问清朝的纪实作品中文翻译,并以“故事化叙述”形式整理而成。原书以日记和观察记录的方式,详细记述了英使团从抵达中国沿海到觐见乾隆皇帝全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文字既反映了18世纪末西方对东方的好奇,也呈现了中英外交最早的正式接触之一。

为使现代读者更容易理解并沉浸其中,本连载在忠实还原原意的基础上,略作文风调整,以讲故事的方式重现当年那段跨越文明与权力的奇妙之旅。

连载更新:每日三页内容

翻译整理:ChatGPT 协助呈现

8月9日清晨,随着一声刺耳锣响,英使马戛尔尼一行正式启程,开始顺着蜿蜒的白河,向着帝国心脏地带缓缓驶进。

此次随行船队愈发壮大——除了大使及随员所乘的原有船只,又新增了多艘,用以搭载前来护送与陪同的清朝官员、兵役和仆从,其人数之多,几乎与英方人马相当。

有别于欧洲的鸣枪发令,中国船队发令靠的是一种名为“锣”(loo)的铜制击乐器。这种锣由铜、锡、锌混合铸成,配以木槌敲击,声音宏大而高亢,在水上可传极远。在岸上,通知命令的方式则换成两块木板相击,发出“拨浪鼓”般的响声,常用于军中。鼓,在军中不常见,反而多用于寺庙中的宗教音乐。

如此庞大的中西混编船队,本可能因语言不通、习俗迥异而混乱不堪,但实际却井然有序。使团成员惊讶地发现,中方官员在安排上细致入微,对外宾的起居饮食照应周到。就连普通士兵与水手,也态度谦和,主动协助,表现出令人意外的礼貌与欢迎。对他们而言,这些从远方而来的异族旅人,正是受皇帝召见的“国宾”,而非寻常西人。

沿河而行,消息早已传遍周边村镇。队伍尚未抵达,河岸便聚满了围观的百姓。男性多站于河岸最前,等待使团船只经过;而女性则躲在墙后、门后偷偷张望——既羞涩,又好奇。甚至有些年长妇人,不惜涉水靠近,只为更清楚地看见这些“番客”。而年轻姑娘们,则多藏身人后,不敢抛头露面。

马戛尔尼及其随员则沉醉于眼前种种异景。眼中所见的景致与人群,处处流露出一种熟悉世界中从未有过的风貌。他们不止一次低声感叹:“这趟长途跋涉,值了。”

然而,旅程并不如河面般顺畅。

白河(Pei-ho)并非直流如箭,而是弯弯曲曲、蛇行不止。即使风向有利,也总因路线曲折而事倍功半。顺风一段后,下一段又逆风,行进速度极慢。河道如此弯曲,并非自然无序,而是水势与地形互相角力的结果——

若河水流经高地或坚石,一旦形成河道,难以再改道;但若穿行平原、两岸松软,水流在每次涨水冲击后便可能冲破堤岸,改道而行,久而久之,形成曲流。

为了抵御这种自然侵蚀,清政府在河岸两侧堆筑了大量人工堤垒。这些堤垒多呈“楔形截断”的外形,或许有一部分是利用河床淤泥堆筑而成。堤岸之高,甚至超出周围平原,使得航行在水道上的船只,看起来像是在陆地上漂移——而河水本身,则隐没于地势低洼中,几不可见。

四野皆为农田,延展至视线尽头。随船桅杆上下起伏,仿佛草地上行走的长矛,又像是帝国脉络上跳动的鼓点。

此刻的马戛尔尼尚不知晓,接下来沿河而上的每一景、每一人,都会逐步揭开这片文明背后的政治逻辑与精神肌理。

(待续)







2025-05-07T00:58:40+0000

--
Mobot

If you have any comments on this article, feel free to reply to this post. However, for feedback on the bot, please post in the cn.fan group.

Date Sujet#  Auteur
9 May 25 o [WSJ] #英使觐见乾隆记 连载05|锣响启程:一场横贯北方的水上巡游1Mobot

Haut de la page

Les messages affichés proviennent d'usenet.

NewsPort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