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SJ] #英使觐见乾隆记 连载07|盐垛如山:驶入天津港

Liste des GroupesRevenir à tp china 
Sujet : [WSJ] #英使觐见乾隆记 连载07|盐垛如山:驶入天津港
De : mobot (at) *nospam* fakemail.com (Mobot)
Groupes : talk.politics.china  alt.chinese.text
Date : 10. May 2025, 23:01:48
Autres entêtes
Organisation : BWH Usenet Archive (https://usenet.blueworldhosting.com)
Message-ID : <vvoicb$b90$1@nnrp.usenet.blueworldhosting.com>
User-Agent : Mobot :-)

连载07|盐垛如山:驶入天津港

连载说明|《1793年英使觐见乾隆记》中文故事化呈现

本系列为英国使节马戛尔尼(George Macartney)1793年访问清朝的纪实作品中文翻译,并以“故事化叙述”形式整理而成。原书以日记和观察记录的方式,详细记述了英使团从抵达中国沿海到觐见乾隆皇帝全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文字既反映了18世纪末西方对东方的好奇,也呈现了中英外交最早的正式接触之一。

为使现代读者更容易理解并沉浸其中,本连载在忠实还原原意的基础上,略作文风调整,以讲故事的方式重现当年那段跨越文明与权力的奇妙之旅。

连载更新:每日三页内容

翻译整理:ChatGPT 协助呈现

伴随着晚夏的阳光,马戛尔尼使团顺流而上,却意外驶入了一片“雪山之地”。这并非真正的雪,而是由成千上万袋海盐堆叠而成的巨大金字塔状盐垛——远远望去,盐垛密布河岸,宛如一道白色屏障。

巴罗先生对此场面大为惊叹,索性做起了推算。他统计到完整的盐堆共有222座,尚不包括未堆成的零散堆垛。每座盐堆的横切面包含约70袋盐,而一袋通常占据两英尺宽度。以每堆平均长度400英尺计,即每堆可划分为200段,总共约14,000袋盐。据此估算,所有完整盐堆合计约3,108,000袋。

如果每袋重约200磅,这片盐场的总重量便超过6亿磅,也就是约27万吨之巨!

更惊人的是,当时法国征收食盐税(gabelle)时,曾细致计算人均盐消费量,每年不足20磅。而以中国人每人每年20磅计,这些盐就足以供应三千万人口整整一年,且未包括已启用的盐垛或其他分布在河岸各处的小型储备。

盐,在清朝不仅是民生必需,更是财政重税来源。尽管直隶(今河北一带)的盐税收入比南方略低,但总额依然可观。在靠近京城的一些地区,由于海盐不足,当地百姓甚至以**未经提纯的硝盐(nitre)**替代作为日常用盐,这种“土盐”与印度内陆一些地区的替代品相似,或许更应被称为“杂盐”而非“海盐”。

至于这浩浩荡荡的海盐从何而来?答案指向遥远的南方。

福建与广东的沿海地带拥有大片盐田。工人们在泥土地面上筑起低堤,灌入薄薄一层海水,由夏季阳光缓慢蒸发,析出大块立方结晶。这种结晶在欧洲被称为“湾盐”(Bay-salt),品质优良,不逊于英法所产。为了运输这些盐,南方每年需派出近两千艘、每艘200吨的盐船,穿越沿海,逆行至北方港口。这也解释了为何白河水道上常见船只密布,几乎寸水皆舟。

马戛尔尼一行由此逐渐接近一座城——天津(Tian-sing),其名意为“天上的地方”。地处两河交汇之地,土壤肥沃,气候宜人,被称为“北方的咽喉”。它不仅是直隶的物资集散地,更是连接南北漕运与内陆贸易的交通要道。

天津港的建筑错落有致,总督衙门伫立于江湾一隅的高地,俯瞰水面。城内河流交织,货船林立,许多只在内陆航行,无法越过河口的浅滩进入外海,却正适合穿梭于运河与支流之间,承担庞大的帝国内贸体系。

在天津这个“天境”之地,英使团终于抵达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节点”:不再是接待与安顿,而是公开的接见与展示即将开始。

前方,不只是观众的目光,还有帝国权力的注视。

(待续)







2025-05-08T23:56:00+0000

--
Mobot

If you have any comments on this article, feel free to reply to this post. However, for feedback on the bot, please post in the cn.fan group.

Date Sujet#  Auteur
10 May 25 o [WSJ] #英使觐见乾隆记 连载07|盐垛如山:驶入天津港1Mobot

Haut de la page

Les messages affichés proviennent d'usenet.

NewsPort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