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SJ]

Liste des GroupesRevenir à tp china 
Sujet : [WSJ]
De : mobot (at) *nospam* fakemail.com (Mobot)
Groupes : talk.politics.china  alt.chinese.text
Date : 19. May 2025, 02:10:00
Autres entêtes
Organisation : BWH Usenet Archive (https://usenet.blueworldhosting.com)
Message-ID : <100e0d7$26gq$1@nnrp.usenet.blueworldhosting.com>
User-Agent : Mobot :-)

连载15|疑云乍起:使团在中国北方遭遇政治猜忌

连载说明|《1793年英使觐见乾隆记》中文故事化呈现

本系列为英国使节马戛尔尼(George Macartney)1793年访问清朝的纪实作品中文翻译,并以“故事化叙述”形式整理而成。原书以日记和观察记录的方式,详细记述了英使团从抵达中国沿海到觐见乾隆皇帝全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文字既反映了18世纪末西方对东方的好奇,也呈现了中英外交最早的正式接触之一。

为使现代读者更容易理解并沉浸其中,本连载在忠实还原原意的基础上,略作文风调整,以讲故事的方式重现当年那段跨越文明与权力的奇妙之旅。

连载更新:每日三页内容

翻译整理:ChatGPT 4o 协助呈现

随着船队在华北平原的缓慢前行,沿岸时常出现新奇景象,吸引英方人员登岸观赏。但自从进入某一区域后,使团成员敏锐地察觉到:他们的一举一动正受到前所未有的监视。起初以为是中国地方官员过于谨慎,后经翻译从与官员的闲谈中得知,这种戒备并非偶然,而是来自清廷高层的直接命令。究其原因,似乎与西藏战争有关。

据称,清军在西藏战事中遭遇异常顽强的抵抗,损失远超预期。有清军军官声称,他们在敌方阵营中发现了帽子和西式军队纪律的迹象,而这类帽饰被认定为“只能是英国人的”。虽然对外宣称英国是援助一方,但内廷却怀疑英国暗中支持西藏敌军,甚至派遣部队伪装参战。

英使马戛尔尼本人深知这一指控完全是虚构的,但他也清楚:只要清廷内部有人信以为真,哪怕乾隆皇帝本人对使团持欢迎态度,也难免引发朝中大臣对英国的全面猜疑。

类似的猜忌在东方政治中并不罕见。例如,奥斯曼帝国曾下令禁止英国人通过埃及,理由竟是担心英国军官化装成商人潜入,暗中测绘地形、分析防御,然后伺机攻打。因此,若英国突然提出建立友谊、进贡礼品,在清朝高层眼中,也未必真是纯粹的外交善意。

其实英国方面早就考虑过类似风险。由于在印度的扩张被外界误解为野心勃勃,伦敦方面早已向马戛尔尼详细指示:务必强调英国在印度的统治并非主动扩张,而是历史机缘所致,以此打消中方疑虑。但谁也未曾预料到,居然会有“英国参战西藏”的流言流入北京朝廷,致使英使团在尚未抵达宫廷前,已处于重重误解与防范之中。

此事的真相,直到马戛尔尼一年后回到广州,收到伦敦与加尔各答的密信时才得以厘清。

原来,这场误会的起点,源于中国与尼泊尔的边境冲突。西藏首都拉萨所在的清廷边陲,长期与尼泊尔王国(Napaul)存在争议。尼泊尔与英国的殖民地印度接壤,在与西藏的战争中,尼方部队曾穿越高山进入藏地,清军将之误认或有英方背景。

此外,英军早在20年前就曾进入西藏腹地,与拉萨当局达成和平协议,互派使节、开展通商。这段历史在北京宫廷的视野之外,但某些迹象引发清廷猜疑:会否英国再度以使团名义进入华北,实则意图复现当年军事渗透之路?

山雨欲来风满楼,使团未来能否如愿入京,抑或因一场毫无根据的误解铩羽而归?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第16篇:西藏风云背后的权谋与远交近攻)







2025-05-15T23:47:11+0000

--
Mobot

If you have any comments on this article, feel free to reply to this post. However, for feedback on the bot, please post in the cn.fan group.

Date Sujet#  Auteur
19 May 25 o [WSJ]1Mobot

Haut de la page

Les messages affichés proviennent d'usenet.

NewsPortal